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

建筑学出图:该使用什么样的线?

2018.10.25 | , , ,
合创研造社 合创研造社

作者:Edison
原文链接

前言:

一直想写一篇关于Line Weight的文章,回想下来,你学建筑的这些年大部分的图纸是和Line Weight挂钩的。但多数人对这个事情不在意,“轻重”实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是一个整体审美和图面平衡的表达。但是线的轻重又是一个很具体的东西,个人认为是一个人是否受过建筑学正统教育的评判标准之一,这不仅表现在电子图纸上,手绘也同样适用,每个人都能掌握也都应该掌握。所以这篇文章在这里做一个基本表述。希望有所启发。


关于线型-Line Type

Frank Ching,程大锦,是一位建筑和设计图形学者,他出版的一系列与建筑学相关的书,极有可能伴随我们整个建筑生涯,比如国内较为出名的两本《建筑:形式,空间与秩序》和《图解建筑结构:模式,体系与设计》。

根据Frank Ching对于线型的描述,常用到的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
-  实线:主要表达可见对象,下张图里展示了常见的三种实线,包括粗实线,中粗线以及细实线

-  虚线:主要表达不可见对象,同时应该注意虚线的长度,间隙长短和拐角连接,以便能更好的被阅读

-  中心线:由点和长线段组成,多见于轴线

-  网格线:顾名思义,可以由实线和中心线组成,用于定位和调节平面元素

-  边界线:两点和一段线段组成,定义了土地的合法性,国内可能指基地红线或范围红线

DESIGN DRAWING / FRANK CHING


在此基础上,我们可以通过基本线型转译更多的线样式来表达内容,MIT一个关于Line Style的研究当中,用计算机模拟使用三种样式(由左及右分别是样式1,2,3)来表达同一种形式,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。

William T.Freeman / Joshua B.Tenenbaum / Egon Paszlor, MIT


同理,当不同线条样式应用在绘图中,即使同一对象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:

William T.Freeman / Joshua B.Tenenbaum / Egon Paszlor, MIT


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加入线重变化,又会产生更多的视觉效果,因而,线型和线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图面表达,其中线重即Line Weight影响更加直观明显, 从下图中即可看出:

William T.Freeman / Joshua B.Tenenbaum / Egon Paszlor, MIT


关于线重-Line Weight

首先,我们为什么要去讨论线重的表达,可以说,表达是为了让读者读懂绘图的人,那么逻辑的清晰和图面的清晰是最重要的,美观其次,拿下面SANAA这张Diagram来说,设计者希望我们最先看到的是这个建筑的形式,然后是基于形式下的设计思考,所以应该有两种线重来表达设计意图——形式和内部,有主有次,一目了然,但到了内部,所有的表达都是一个层级的东西,不能再重复用线重了,那会显得杂乱,怎么办,用线型,对不对,前面讲到的几种线型在这里都有出现。

KAZUYO SEJIMA + RYUE NISHIZAWA / SANAA


其次,线重的类型,徒手线和电脑线,徒手线相对好理解,程大锦“Design Drawing”中给出了表述,分为粗线,中粗线,细线,超细线,具体内容如下图,这里就不多赘述了。

DESIGN DRAWING / FRANK CHING


电脑出图的线重可以分4到5种,具体看图面表达需要:

-  Cutting Line:是整个图面中最重最显眼的线,即剖面线,那有些同学会问,一般剖面我们不都是涂黑吗,这其实是一个误区,当你不需要表达墙体内部构造的时候,有时为了表达更清晰会全部涂黑,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线不存在,它还是存在的只是和你涂黑的部分融为一体,这个表达不算错,但是更精准的表达应该是下图这样:

CASA Y AATELIER / ATELIER BOW-WOW


-  Spatial Edges and Planar Corners:这两种线的Line Weight较次于Cutting Line,简单来理解就是轮廓线或者强调线(比如为了凸显画面中的某一个元素,最最常见的BIG分析图的建筑外轮廓),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是三维表达,一个是二维表达,下图中的标号①就是Spatial Edges, 在没有Cutting Line的情况下是画面里最粗的线,标号②就是Planar Corners。

STUDIOMAVEN


-  Surface Line:应用很广,除了Spatial Edges 和Planar Corners之外能被看到的线都可以称之为Surface Line,是图面第三等级的线,常见的是由轮廓线构成面域当中的结构线或者填充线,以此区分面与面之间的层次关系。比如下面这张图,仅仅只有Surface Line,就形成了体块感。

GOOGLE


-  Hidden Line:不可见线或者辅助线,线重设置的和Surface Line一样,这样第四层级就出来了,有时会使用不同虚线表达,当然也可以使用实线,一切根据具体图面进行调整,比如下图的Surface Line和Hidden Line就设置成了实线,但是从整体效果来说是可以接受的,当你把这个Hidden Line画出来,图面会形成透明感,多用来表达内部空间。

KIERAN THOMAS WARDLE


-  Other Lines:除了以上四种,其他出现的线我们统称Other Lines。


写在最后

关于线重和线型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么多,但当我们应用到实际当中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具体多少的数值去设置,也没有必要每一种线都用上,因为不同比例的图有不同的线重,不同内容的表达也有不同的选择,一切前提以清晰为首要条件,以美观为评判标准。

虽然我每次都是肉眼调整,但这里还是给一个CAD打印样式的基本参考,线重的选择可以偏向在0.1mm-1mm之间,Cutting Line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。在这个基础上加入线型和灰度区分,画面的基础层次就出来了,至于在这之后PS里上颜色,加光影,上拼贴是根据个人喜好和水平来做,就不在本期加以讨论。

QUORA



2条评论
癸宁
癸宁 2019-04-09 18:35:19 回复 0

回复 杨 斯 博 大 侠: 建艺

杨 斯 博 大 侠
杨 斯 博 大 侠 2018-11-14 20:47:14 回复

啊咧

杨 斯 博 大 侠
杨 斯 博 大 侠 2018-11-14 20:47:14 回复 0

啊咧

合创研造社 合创研造社

作者:Edison
原文链接

media@archcollege.com
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
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!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。
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,望您耐心读完。
来稿要求如下:

● 作品类稿件

1、高清项目实景照片/效果图/模型照片/手绘草图
2、高清技术图纸,如:分析图/主要平立剖/总平面/关键节点详图
(图片要求:无水印,格式为JPG,图片分辨率72,宽度大于1200像素)
3、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(word格式)
4、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
5、如有项目视频,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
6、贵司的LOGO、官网相关信息。(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)

● 其他稿件

1、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
2、内容有趣有料,文字流畅通顺。
3、作者姓名,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
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,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。
投稿邮箱:tougao@archcollege.com
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: jzxy-yz
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

建筑学院APP

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

点击下载
close
社交账号登录
close
close
close
欢迎加入【建筑学院】
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!
完善资料
等下完善
close